活動資訊
【民國史講座】第三場:台灣經濟發展的源起:從李國鼎與台積電說起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承辦單位:
協助單位:
日期/時間:2022-4-16 14:30-17:00
地點:一號糧倉1樓 (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1樓 )
【民國史講座】第三場:台灣經濟發展的源起:從李國鼎與台積電說起

【民國史講座】第三場

時間:2022年4月16日(六)14:30-17:00
地點:一號糧倉1樓 (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1樓 )
 
    
主講人:

瞿宛文 /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美國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博士 


 講座影片連結

 

如果不了解「過去」的經濟增長如何發生,就無法理解現在,更難以對「未來」道路做出合適的規劃。
 

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時,戰爭帶來的破壞猶存,面對社會通膨壓力、加上大量人口遷台帶來的糧食危機,經濟危機一觸即發!但之後的台灣卻能持續經濟增長數十年,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

歷史上的知識菁英,往往是高度參與政治的。而台灣戰後初期,也有一群以實業救國的經建官員,源於中國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動力,他們積極持續地推動經濟發展,引領台灣邁向現代化。

台積電至今被稱為是台灣的護國神山,此次演講以李國鼎與台積電為例,說明為何張忠謀會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台積電的興起,除了李國鼎扮演了關鍵性角色之外,他與戰後經建官員建立起來的產業政策體制,更是重要的制度性因素。

「好的經濟政策是不會憑空出現的」,長年研究台灣與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的瞿宛文研究員,從經濟、歷史與社會科學等角度,剖析經濟發展的「如何」與「為何」,希望在當今追求「速效」的執政時代中提示大家:經濟飛躍不是偶然,是需要多種配合條件、加上長期規劃及確立願景才可得。


講者簡介

瞿宛文
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研院研究員、台灣大學城鄉所與經濟系兼任教授。研究著重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近來也開始探討中國大陸經濟相關議題。曾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著作包括《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聯經2022);《中國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產業政策的角色》(台社2020);《台灣的不成功轉型:民主化與經濟發展》(聯經2020);《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中研院叢書,聯經2017);與安士敦(Alice H. Amsden)合著的《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MIT、聯經2003,北大2016);《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社2003);《經濟成長的機制》(台社2002)等。




主講人:瞿宛文 老師

4月16日的「民國史講座」在挑高的台北市「一號糧倉」舉行。
  
**「一號糧倉」小簡介

建於1944年的台北市第一座糧倉,從當初招牌、建物通氣孔能看出糧倉的前身,牆上彈孔則是曾經歷戰火肆虐的痕跡。經過耗時三年斥資數千萬的歷史建築修復工程,才將封印七十年的糧倉從廢墟變成現在所呈現的文化餐飲空間。

「一號糧倉」保留傳統糧倉大木桁架和雙層挑高的結構設計,利用榫接傳統修繕方式讓新舊木頭合一以維持老糧倉味道,巧妙的天窗則能感受日光灑落的溫暖。

修復後的糧倉,外觀幾乎與日治時代無異,目前「一號糧倉」為夾層設計的老屋餐廳;一樓有選書小書房的休憩空間、精選台灣冠軍食材展售區、也是多功能的活動場地,二樓則是貫徹從產地到餐桌理念的創意料理餐廳。
 

其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