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穿梭時空,回到1946年中華民國國防部的歷史現場,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象?那一年的6月1日,在美國軍事顧問協助下,國防部正式在南京成立。這個移植自美軍體制的單位,雖然剛剛成立,工作已經十分緊張忙碌,經常和各級國軍指揮單位函電交馳,調度數百萬部隊清剿共產黨武裝,執行所謂的「綏靖作戰」。在不久之後,綏靖作戰改換為後人更熟知的名稱――「戡亂作戰」。
國防部作為調度數百萬國軍部隊的樞紐,和過去的軍事委員會有什麼不同?在美國的建議與指導下,又能有什麼樣的蛻變?
戰後的中華民國,試圖憑藉美國軍事顧問協助,建立一個能兼顧作戰指揮效率、憲政時期「以政治軍」標準,可有效運作的「陸海空軍聯合組織」。但這談何容易。當時不僅沒有軍政軍令一元化的設計,即便是「國防部組織法」這種部會的基本法條,都不存在(直到1970年,國防部組織法才由在臺北的立法院審議通過)。
某種意義上,本書原件本身,是當時國防部工作內容的剪影。從本書第二章至第十八章,大篇幅敘述參謀本部各廳、局、處來觀察,不難體會參謀本部實際上是國防部的主體。從主管法規、制度、編裝的制訂過程,由美國軍事顧問協助建立的經過,反映了國防部制度草創的時空。從主管業務的年度成果、辦理概況,不啻是閱讀了特定主題的專題史。從彙整自全國各地區的作戰概要、數據圖表,可以視作戰役的史料。
本書綜述國防部部本部、參謀本部各單位,以及陸海空聯勤總司令部在國防部成立最初期的工作成果。在近八十年後的今天,仍可讓我們鳥瞰國軍人事、情報、作戰、後勤補給、編制與訓練、科技研究發展、政工、兵役、省縣地方武裝(保安團隊)、測量、史政、軍法、文書檔案管理、陸海空軍建設等全般業務的概況,一窺國防部業務的繁重,體會國防部運作上的複雜,也可以透視國共全面戰爭初期階段的戰況,還有整個軍事現代化工程在抗戰結束初期的進展。
它是探討國防部機構運作的良好史料,卻絕不僅僅是探討機構運作的史料。
而今物換星移,國防部早已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設臺北,又輾轉落腳於大直雞南山麓,而且歷經了多次組織變革。不過,1946年的南京,與現今的臺北,兩個時空的歷史連結清晰可尋。參謀軍官們依舊伏案研擬資料,依舊是國軍大腦的細胞。而人們以「聯一」、「聯二」、「聯三」、「聯四」稱呼人事、情報、作戰及計畫、後勤等參謀次長室,一如1946年的國防部第一、二、三、四廳,都是美軍參謀制度在國軍的移植。另外,1946年國防部揭櫫的歐美式軍隊國家化、建立陸海空三軍「聯合組織」等理念,同樣在當時剛剛發軔或勃興,在近八十年後仍然具有強烈現實意義。
依此看來,儘管國軍自建軍以來,制度常在流動狀態之中,但1946年實可算是百年軍史中的關鍵性轉折點。聚焦這個轉折點,是追昔,亦為撫今,也有放眼未來的意義。
◎目錄
第一冊
導言/陳佑慎
編輯說明
前言
第一章 部本部
第二章 第一廳
第三章 第二廳
第四章 第三廳
第五章 第四廳
第六章 第五廳
第七章 第六廳
第八章 史料局
第九章 預算局
第二冊
第十章 兵役局
第十一章 測量局
第十二章 民事局
第十三章 新聞局
第十四章 監察局
第十五章 保安局
第十六章 軍法處
第十七章 副官處
第十八章 青年軍復員管理處
第三冊
第十九章 戰史編纂委員會
第二十章 陸軍總部
第二十一章 海軍總部
第二十二章 空軍總部
第二十三章 聯勤總部
第二十四章 中央訓練團
國防部作為調度數百萬國軍部隊的樞紐,和過去的軍事委員會有什麼不同?在美國的建議與指導下,又能有什麼樣的蛻變?
戰後的中華民國,試圖憑藉美國軍事顧問協助,建立一個能兼顧作戰指揮效率、憲政時期「以政治軍」標準,可有效運作的「陸海空軍聯合組織」。但這談何容易。當時不僅沒有軍政軍令一元化的設計,即便是「國防部組織法」這種部會的基本法條,都不存在(直到1970年,國防部組織法才由在臺北的立法院審議通過)。
某種意義上,本書原件本身,是當時國防部工作內容的剪影。從本書第二章至第十八章,大篇幅敘述參謀本部各廳、局、處來觀察,不難體會參謀本部實際上是國防部的主體。從主管法規、制度、編裝的制訂過程,由美國軍事顧問協助建立的經過,反映了國防部制度草創的時空。從主管業務的年度成果、辦理概況,不啻是閱讀了特定主題的專題史。從彙整自全國各地區的作戰概要、數據圖表,可以視作戰役的史料。
本書綜述國防部部本部、參謀本部各單位,以及陸海空聯勤總司令部在國防部成立最初期的工作成果。在近八十年後的今天,仍可讓我們鳥瞰國軍人事、情報、作戰、後勤補給、編制與訓練、科技研究發展、政工、兵役、省縣地方武裝(保安團隊)、測量、史政、軍法、文書檔案管理、陸海空軍建設等全般業務的概況,一窺國防部業務的繁重,體會國防部運作上的複雜,也可以透視國共全面戰爭初期階段的戰況,還有整個軍事現代化工程在抗戰結束初期的進展。
它是探討國防部機構運作的良好史料,卻絕不僅僅是探討機構運作的史料。
而今物換星移,國防部早已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設臺北,又輾轉落腳於大直雞南山麓,而且歷經了多次組織變革。不過,1946年的南京,與現今的臺北,兩個時空的歷史連結清晰可尋。參謀軍官們依舊伏案研擬資料,依舊是國軍大腦的細胞。而人們以「聯一」、「聯二」、「聯三」、「聯四」稱呼人事、情報、作戰及計畫、後勤等參謀次長室,一如1946年的國防部第一、二、三、四廳,都是美軍參謀制度在國軍的移植。另外,1946年國防部揭櫫的歐美式軍隊國家化、建立陸海空三軍「聯合組織」等理念,同樣在當時剛剛發軔或勃興,在近八十年後仍然具有強烈現實意義。
依此看來,儘管國軍自建軍以來,制度常在流動狀態之中,但1946年實可算是百年軍史中的關鍵性轉折點。聚焦這個轉折點,是追昔,亦為撫今,也有放眼未來的意義。
◎目錄
第一冊
導言/陳佑慎
編輯說明
前言
第一章 部本部
第二章 第一廳
第三章 第二廳
第四章 第三廳
第五章 第四廳
第六章 第五廳
第七章 第六廳
第八章 史料局
第九章 預算局
第二冊
第十章 兵役局
第十一章 測量局
第十二章 民事局
第十三章 新聞局
第十四章 監察局
第十五章 保安局
第十六章 軍法處
第十七章 副官處
第十八章 青年軍復員管理處
第三冊
第十九章 戰史編纂委員會
第二十章 陸軍總部
第二十一章 海軍總部
第二十二章 空軍總部
第二十三章 聯勤總部
第二十四章 中央訓練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