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知識
【人物】《王貽蓀戰時日記》導讀
【人物】《王貽蓀戰時日記》導讀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

  日記、書信是研究人物及其時代最重要的一手材料,它不只透露著作者的真性情,而且展露那個時代的訊息。與檔案文書、報刊、方志等資料相比,書信、日記類史料別有意味,利用這兩種特色史料研究近代史,漸成方興未艾之勢。

  私人書信,包括與家族成員、親戚、朋友等之間的書信往來,是典型的私人文獻。書信讀起來親切,語言沒有雕飾,意隨筆到,多是坦露衷腸之言。這些信函原本有很強的私密性,只是為了完成即時傳遞資訊的目的,並無公布於眾的考慮。在史家看來,這類「講私房話」的原始文獻,一旦被保存、披露,可信度更高。

  私人日記是「排日記事」,一般是當天所寫,也有數日後補寫的,經過逐日、逐月、逐年記錄,累積而成。這種在光陰流轉中逐步形成的編年體文獻,將作者的言行、見聞、思想乃至情緒,隨時定格、固化。日記的「原始性」也因此而與眾不同。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在《關山萬里情:王貽蓀、杜潤枰戰時情書與家信》之後,陸續推出《流離飄萍:杜潤枰戰時日記(1939)》、《王貽蓀戰時日記》,在書信與日記交錯之間,更進一步理解那段顛沛流離的戰時歲月。
 

  王貽蓀(1918-2009),江蘇江陰人。1934年畢業於江陰長涇初中,後入江蘇省公民訓練師資養成所,初任教江陰縣夏五鄉民眾學校,1937年 1月調任石莊鎮民眾學校教員,同年 9月受任校長,從事民眾教育工作。

  此時中日戰火已起,江陰行將淪陷,1937年 11月28日,奉令結束校務,向漢口移動,12月 30日,隨父親王仲卿撤抵漢口。隔年 1月,保送入湖北鄉政幹部人員臨時訓練班受訓一個月,再參加湖北省政府鄉政服務學員特殊訓練半個月,結訓後分發江陵縣擔任鄉政助理員,先後派駐第三區署(岑河口)、第六區署(彌陀寺),輔助鄉政建設工作。1938年 11月離職轉往湖南沅陵,擬入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第一團,不意錯過考期,只得暫入通信隊接受無線電技術訓練。1939年 1月,隨隊移駐瀘溪浦市鎮;4月,奉令移駐四川綦江,轉徙千里,於 5月 21日抵達。

  1940年 1月考入軍委會戰幹團第一團第三期。

  6月 1日,團內異黨案起,即所謂「綦江事件」。王貽蓀被誣指為共產黨,但未被禁閉。10月自戰幹團畢業後,奉令分發第六戰區政治部(湖北恩施)見習,派任至軍事委員會特務二團政治指導室。1941年 3月,正式赴外河沿從事政工工作,為新兵二連代理連指導員。6月奉調回第六戰區政治部,委任第四科中尉科員,負責人事行政業務,兼負戰區特別黨部組訓。1942年 9月,改至綦江導淮委員會任職。1943年 5月,遷往重慶,擔任後方勤務部特別黨部幹事,負責文宣工作。1945年,轉調中央黨部組織部軍隊黨務處,隨後又調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審室。戰後復員,續在南京三青團中央團部編審室服務,主持《模範青年叢書》出版業務。繼調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青年部幹事,負責學校文化宣傳。
 

  目前所得王貽蓀日記,起於1941年 1月 1日,戰幹一團畢業後分發至湖北恩施見習時,止於 1945年 6月 30日。王貽蓀何時開始書寫日記,無從得知,惟1941年日記中有言 「謄寫前月日記來此冊,迄二月十一日。」(2月 25日)合理推測 1941年前至少應有一冊日記。至於1945年 7月以後的日記,亦尚未尋獲。王貽蓀身歷 1940年的「綦江事件」與 1949 年的「海軍匪諜案」,或許是前後日記隱而未現的原因之一。

  細讀王貽蓀的日記,內容極為豐富詳細,包括戰時生活的衣食住行,流離中的努力求生存,各種尋工作、覓調職間的酸甜苦辣。日記中詳述工作與生活的甘苦與感觸,以 1941年 3月派下部隊負責新兵政訓工作為例,王貽蓀深覺問題叢生,有心無力。「近日從到連工作後,在個人方面可謂已竭盡力量工作矣,無難受能力、學問、經濟、人事、權力之限制,不得稱心耳」。(3月 24日)又與連上士兵談話,知士兵「有少數尚係各級徵募與訓練單位臨時捉拿而來,係屬當兵之逃亡或強迫之應徵者」。(3月 21日)因此新兵稍得機會,即行潛逃,逃兵問題嚴重。而該連不久又為流行性感冒侵擾,士兵幾乎半數得病,使王貽蓀不禁發從「新兵大隊」到「工兵大隊」,終成「病兵大隊」之嘆。(5月25日)在其筆下,戰時基層士兵之生活躍然紙上。

除了日常所見,王貽蓀在日記中也處處記錄自我充實的過程,例如聆聽演講與訓詞之大意、閱讀報刊時摘錄之內容或心得,對於寄出的書信與親友的來函,或謄寫或摘要,亦詳實記下。另也有生活間的零散資料,如 1941年的收支帳、私人什物書籍備查表等,1942年則有工作與讀書摘要、生活檢討等項,均為這段時期後方生活的重要資料。而王貽蓀不僅收藏日記與書信,舉凡人生各階段的學歷證件、人事派令等等,歷經戰亂而保存完整,內容多樣,令人驚嘆。隨著日記的內容,並將此類文物酌採附之,以期圖文參證。
 

  在編輯日記與書信的過程中,看到大時代的點點滴滴,有日理萬機的決策過程,有埋頭苦幹的辛勤工作,也有炙熱的戀情與真摯的家庭關愛。如此點點滴滴的經營,終匯聚成歷史研究的洪流,拼湊出各階層的圖像,實值得吾輩繼續挖掘。「王貽蓀日記」提供抗戰時期黨、軍、團的基層工作情況資料,極屬少見、難得,本社獲得這批重要而珍貴的歷史研究材料,自當對王氏家屬致以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