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鐵路建設是執政者相當看重的一件事情,除了政府直接規劃以外,也有外國主動提出的設計與投資。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第一計畫中,對鐵道更是著墨不少。
光緒28年(1902)動工、光緒33年(1907)完工的正太鐵路(石家莊-太原),在國民政府鐵道部的爭取下,民國21年由法國管理方移交中華民國,並於接收之際留下珍貴的影像。
正太鐵路的軌距不是台灣鐵路現行的1,067mm,也不是高鐵使用標準軌的1,435mm,而是當時流行、現在少見的1,000mm。機廠的規模與配置,除了沒有電化以外,看上去可不輸現代呢。
正太鐵路機廠。
資料來源:正太鐵路管理局,《正太鐵路接收紀念刊》,石家莊:正太鐵路管理局,1933。
正太鐵路機廠與機車。
石家莊車站。
建築美學應該優於臺灣很多方方正正的車站吧。
可以看到遠方的車庫,以及路面上交錯的轉轍軌。
現在火車誤點,時有所聞,大多是地震、機械故障,或者發生入侵軌道淨空區的事件,乘客也多能體諒。
但現代人沒有遇過,也意想不到的誤點原因,卻發生在某位民國人士的身上。
民國17年的某天,他從徐州搭車回南京,如此紀錄誤點五小時的原因:「午後五時到浦口,本可午十二時到浦,因車至明光,適遇某權貴北上專車車頭損壞,強將我們人民乘用車頭換去。似此強橫,除革命外,無他道矣。」。
車頭被搶走了!
車頭被搶走了!
車頭被搶走了!
應該沒有遇過比這個還特別的火車誤點經驗吧。
明光車站,錄自民國19年《津浦鐵路旅行指南》。
車站在安徽省盱眙縣境內,距離市區約二里遠。
知名景點有李墓,即明太祖妹妹的墓(嫁給李姓),在車站南邊六里遠,大家都喜歡去拍照的地方。都梁宮,隋朝建築,在城外,只剩下遺址。望夫石,在縣東南,相傳有女子望夫不歸,化為石頭。
物產則有米、麥、豆、芝麻、瓜子、雞、魚、野味、牛皮等。
住宿推薦光明旅館,每日八角;大同旅館,每日六角;福源棧、德源棧,每日四角。
要去市區,有馬路,人力車每次十枚銅元。
民國24年《津浦鐵路調查報告》另紀錄該站為一等站。有第七師第四十二團派駐步兵二連、迫擊砲一連。
民國19年《津浦鐵路旅行指南》繪製之火車圖片。
頭等客車內裝照片,錄自民國13年《津浦鐵路旅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