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知識
【軍事】《民國時期南海主權爭議:海事建設》導讀
【軍事】《民國時期南海主權爭議:海事建設》導讀
許峰源


許峰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近年來,南海諸島主權引起眾多國際爭議,各方為解決問題進行研究,累積多元成果,反映南海周邊國家捍衛島嶼主權的論述,也折射南海歷史文化、海洋資源與國際法事務多重樣貌。當前,臺海兩岸共同承繼清末以降至民國時期管理南海諸島的歷史脈絡,直至 1949年中國情勢變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立國,中華民國撤退臺灣,此後雙方都宣稱以中國之姿擁有南海島嶼。換言之,1949年以前清政府、北京政府與國民政府維繫南海島嶼主權的努力,已成為今日兩岸承繼南海諸島的重要條件,以及對外捍衛島嶼主權的歷史證據。

  長久以降,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爭論島嶼主權,曾經為保衛島嶼領土而動用武力對抗;面對各國掀起主權爭議之際,也依據國際法理論,梳理歷史事證,尋求突破僵局。在捍衛南海諸島主權事例中,以清政府從日本收回東沙島最被津津樂道。1895年,日本依據《馬關條約》占領臺灣,賡續南向擴張勢力。20世紀初,日商西澤吉次(Nishizawa Yoshiz, 1872-1933)率領工人、漁民登上東沙島,拆毀華人建物,重新建造房舍,打造新式工廠,建築鐵路,開採磷礦,捕撈魚、蝦、貝類與海產,將東沙島命名西澤島,塑造其最早發現島嶼及日人已在島上活動的意象,以契合國際法先占原則。值此之際,清政府觀察日本人頻繁往來東沙島,派遣兩廣總督張人駿(1846-1927)前往勘查,令其與日本交涉,揭開中日雙方爭執南海島嶼主權的序章。張人駿探究各式資料,把握有利形勢,經雙方外交斡旋奠定收回東沙島的基礎,同時也趁著中日交涉之際,派遣廣東水師前往西沙群島勘查,並以亞洲特有豎立石碑、鳴砲方式,宣示西沙群島主權歸屬中國。[註1]

  20世紀上半葉,除前述清政府與日本的東沙島爭論外,另一被留意的議題,是 1930年代國民政府先後與日本、法國競爭南海島嶼主權。國民政府與日本的爭執在於日商與殖民地臺灣漁民經常穿梭該海域,在東沙島、西沙群島從事捕撈、漁獵活動,開採海洋資源、島嶼磷礦,引發彼此衝突。國民政府立基清政府的努力成果,強調擁有東沙島、西沙群島主權,請日本政府規勸商人、漁民勿任意前往南海諸島及附近海域從事非法作業,甚至命令海軍軍艦赴南海海域威嚇、驅逐日本商人、漁民,但始終無法杜絕日人冒險行為。至1937年 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9月日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占領東沙島、西沙群島,隨後進占南沙群島,全面展開環境與物產調查,策劃島嶼產業開發。1939年,臺灣總督府將東沙、西沙、「新南群島」劃歸高雄州管轄。總之,20世紀上半葉,國民政府面對日本開發南海島嶼資源,引發島嶼主權激烈爭論。中國對日抗戰爆發後,日本占領東沙島、西沙群島,將南沙群島劃入勢力範圍,落實島嶼開發與建設工程,迫使中國暫時無法管控南海諸島。國民政府與日本抗衡南海諸島主權之際,又與法國接二連三斡旋島嶼主權。1932年,法國出兵占領西沙群島的武德島(即永興島),隔年又占南沙群島 9小島,國民政府派員蒐查事證,爭議迭起,與法國有多次交鋒。1938年,國民政府和法國又因日本出兵占領東沙島、西沙群島,陷入南海諸島主權角力戰,猶如紙上談兵。

  1945年 8月,國民政府對日抗戰勝利,著手收復被日軍侵占的領土,南海島嶼也列為接管的重要事項。中國內部意見未一致,部分認為應先調查島嶼狀況,再據調查報告評估未來開發方向、程度;另有意見以為應該先派船艦前往巡視,部署軍隊駐防。就在此時,法國關切中國在南海的動態,新獨立的菲律賓也圖謀控制鄰近國土的南沙群島部分島嶼。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1887-1975)觀察國內外情勢,決定畢其功於一役,在同一時間內完成西沙、南沙群島調查、接管以及國軍進駐作業。1946年11月至 12月間,國防部派遣多艘軍艦,按照「南海諸島疆域圖」運載各界專業人士前往西沙、南沙群島,以此確立戰後中國的南海疆域、島嶼主權,透過島嶼實際勘查,籌劃未來發展方向[註2]。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國民政府海軍進駐西沙、南沙群島,重新勘查與命名島嶼之際,法國堅持擁有部分島嶼主權而提出嚴正抗議,使得中法兩國又陷入爭論的漩渦。

  20世紀下半葉,在兩岸分治、美蘇對峙以及亞洲新興國家等諸多變數下,南海島嶼主權錯綜複雜,當聯合國宣布南海蘊藏豐富石油資源,周邊國家大張旗鼓,不惜動用武力,捍衛所屬主權以爭奪資源,軍事衝突與日俱增。時至今日,南海宛如亞洲火藥庫,戰爭隨時一觸即發,威脅全球和平安全。南海諸島主權錯綜複雜,各聲索國無不汲取有利事證,引據國際法論理,鞏固島嶼主權。當各國強調獨自擁有島嶼主權、權利,多邊交涉宛如平行線,極難凝聚共識。

  南海諸島主權爭議,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外交部檔案》保留許多中外交涉史料,經彙整出版《外交部南海諸島檔案彙編》,俾利參考研究,也充作中華民國領有南海諸島主權的礎石[註3]。除了從歷史典籍與過往對外交涉梳理事證,宣示南海島嶼主權,以及可以從島嶼經營以及國際合作角度觀察。舉如東沙島的開發,早在清政府從日本收回東沙島,即設置「管理東沙島委員會」,調查各項資源,籌劃發展島嶼產業。後來,又成立「西沙群島事務處」,派員勘察並擬定〈西沙島事務處開辦辦法八條〉,準備開發西沙群島資源。除了日本關注東沙島特殊資源「海人草」外[註4],尚有日不落國之稱的英國也曾聯繫清政府,希望在東沙島架設燈塔,指引往來南海海域船隻正確方位,躲避礁石,減少海難事件。另一方面,英國鑒於殖民地香港鄰近南海,夏、秋兩季常常遭到颱風侵襲,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慘重,研擬與清政府攜手合作,在東沙島架設無線電臺、氣象臺,蒐整資訊,預報氣象,降低災損。爰此,英國駐華使館多次向清政府外務部聯繫,表示香港政府願意出資設置東沙島氣象臺,透過電報發送觀測數據,讓香港與附近海域作業船隻得以掌握海象的變化。

  氣象用途廣泛,舉凡航運與空運事業、國防與軍事工程、農林漁牧產業都仰賴輔助。隨著無線電報普及化,愈來愈容易掌握氣象預報資料。今日,我們可透過氣象預報數據,得知氣候變化,降低航海、航空遇險率。然而,無線電報、氣象觀測都是西方新式科技產物,20世紀初清政府不熟悉該項專業事務,對英國提議共同開發東沙島無線電報與氣象事業,究竟如何因應?最終,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覆滅,終結中國千年帝制,也讓東沙島海事建設付諸流水。

  民國初始,中國軍閥割據,歐洲戰雲密布,各方無暇關注東沙島事務。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北京政府以戰勝國之姿參加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但未如願解決中日山東爭議而呈現中外緊張形勢。1921年 11月至1922年 2月,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重申門戶開放政策,緩和中日兩造爭端,亞洲情勢趨於穩定。1923年 6月底,英國駐華公使館受香港總商會的請託,聯繫中國稅務處並說明颱風直撲南海而來,香港首當其衝,為防範災難與減少損失,願意捐款協助北京政府在東沙島搭建無線電臺、氣象臺,透過國際氣象合作模式,提早讓香港獲得數據,掌握颱風動態,減少災難損失,以及確保南海周邊船隻作業安全。

  建置東沙島無線電臺、氣象臺,攸關中國海洋事務的推展,北京政府令海軍部海道測量局評估。海道測量局強調可建置無線電臺、氣象臺,加強國際海洋氣象合作,但強調若由外國提供資金,日後不免爭議擁有權,容易因外資操控而阻礙領海主權,建議北京政府應獨力從事海洋事務建設,無須與英國、香港合作。北京政府採納不假外資的建言,由海軍部海岸巡防處負責東沙島無線電臺、氣象臺搭建工程。東沙島無線電與氣象臺的搭建,始終面臨經費不足與技術人力短缺的窘境。歷經海岸巡防處多次努力,順利爭取財政部撥付款項,從國外購買適當的機器,聯繫船艦運載機具與工人前往東沙島,得以落實興建工程。

  東沙島無線電氣象臺興建過程中,衍生相關問題。例如,自清末以降東沙島、西沙群島為廣東省公署管轄,日本商人經常違法勾結華商,開採島嶼磷礦、海洋資源,因危及島嶼主權而頻起爭議。1925年底,東沙島無線電臺與氣象臺工程完竣,海岸巡防處以島嶼行政管轄權歸屬廣東省,卻無民眾居住在島嶼,提議東沙島應歸海軍部管理。1926年,北京政府國務院決議東沙島轉由海軍部管轄,派遣海軍進駐島嶼。不久之後,國務院又令海軍部籌劃建設西沙群島,並以西沙群島與東沙島位居南海區域,在維繫國防安全、節省經費開支的考量下,將二者劃歸海軍部管理。海軍部管理東沙島、西沙群島,開放華商申請經營島嶼產業,嚴格取締日本商人不法行徑,藉此鞏固島嶼主權。尚可留意的是,東沙島無線電氣象臺開始運作後,將氣象資訊就近提供廣東參考,也密切與上海、青島交換氣象資料,厚實中國氣象學研究基礎,同時秉持國際合作的精神,將氣象資訊提供香港與英國船隻參考,提早預防颱風來襲,並與菲律賓氣象臺交換資訊,精確掌握南海海域氣象變化[註5]。總之,北京政府經營南海諸島,除了海洋事務外,尚待更多的討論,方能全盤理解其南海策略。

  至 1928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啟動國內各項建設。11月,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Sir Frederick William Maze, 1871-1959)聯繫南京財政部,聲明北京政府在東沙島的氣象事業已委由海關辦理。因此,國民政府面對南海諸島的首要問題,在於與海關斡旋東沙島氣象作業。1930年 4月至 5月間,香港皇家氣象臺長克蘭斯頓(T. F. Claxton)召開遠東氣象會議,各國氣象專業人員聚集香港,經提案、討論而凝聚技術合作的共識。會議中,多國專家不約而同強調東沙島氣象臺是南海重要測候機構,往返海域船隻獲益匪淺,擬請中國設法在西沙島(Paracel)、密克斯勒司費濱島(Macclesfield Bank)增設氣象臺,全面掌握南海氣象瞬息萬變。國民政府為發揚國際氣象合作精神,經衡量國家整體財政狀況,決定在北京政府經營的基礎上先設置西沙島氣象臺,立刻引來法國抗議的軒然大波[註6]。另外,西沙群島蘊藏豐厚的天然鳥糞,可以提煉成磷礦後再加工為化學肥料,施用於農作物的增產。國民政府將西沙群島產業開發委由廣東省辦理,批准中山大學調查、辦理鳥糞開發,後來鑒於成效不彰,轉交華商經營、生產,又引起法國密切關注。中法兩國透過外交斡旋,捍衛彼此島嶼主權而勢如水火。至 1937年 9月,日本急遽擴展南海諸島勢力,占領東沙島、西沙群島,國民政府、日本、法國三方爭論再起。然而,隨著戰爭情勢演變,中法兩國誠然已無法顧及南海諸島主權。

  1945年 8月,中國抗戰勝利,翌年底海軍與各方調查人員進駐西沙、南沙群島,鞏固南海島嶼疆域。抗戰爆發前,廣東省掌控東沙島、西沙群島行政管轄權。抗戰期間,日本先後占有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由臺灣總督府高雄州負責管轄,策劃島嶼開發事務。抗戰勝利後,日本勢力撤出南海,但國民政府對外面臨菲律賓、法國也計劃開拓南海的壓力,對內則有臺灣、廣東兩省循著不同歷史脈絡,競爭南海諸島行政管轄權、南海漁場權利、島嶼產業開發權。儘管海軍與勘察、研究人員前進西沙、南沙群島,奠定中華民國所屬南海諸島疆域範圍,但與菲律賓、法國主權爭執也浮上檯面。國內方面,決定由廣東省掌管南海諸島經營實務,但受到國共戰爭影響卻力有未逮。至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臺灣後,面臨環南海國家與中共勢力進逼南海,聲稱擁有南海諸島主權,但已漸漸無法管控島嶼。

  整體而言,歷經清政府與民國時期北京政府、國民政府積極建設東沙島、西沙群島,維繫航海安全,開發島嶼資源,確立主權所屬。大抵清政府、北京政府、國民政府在南海活動範圍僅止於東沙島、西沙群島,對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地理位置、周邊島嶼分布尚未能夠充分掌握。例如,密克勒斯費濱島地處中沙群島,附近多暗礁、位置偏遠,加上海岸巡防處缺乏大型軍艦船隻載運調查人員前往探勘,被迫放棄建置該島氣象臺,決定建設西沙島氣象臺為首要目標。過程中,充滿內外折衝,海軍部、廣東省爭奪西沙島氣象臺管理權,又適逢法國掀起西沙群島主權爭議,以及日本覬覦島嶼資源大動干戈。海軍部堅持建置西沙島氣象臺,捍衛島嶼主權,消弭各國覬覦的野心。惟中國受困國共戰爭,國庫困乏、財政崩壞,推遲西沙島氣象臺建置作業。直至 1936年財政部才撥付款項,海軍部招商添購設備,逐步落實建設,希望藉此弭平中外島嶼主權爭議,也寓意遵照遠東氣象會議之決議,發揚國際合作的精神。戰後,國民政府重視南海島嶼問題,在最短時間內投注東沙島氣象臺修復工作。

  燈塔、無線電與氣象臺是南海島嶼最重要的海洋事務建設。清末以降,中國歷經北京政府、國民政府,賡續關注這三大海事建設,接力完成建置工程,透過無線電報提供氣象資訊,彰顯國際氣象合作的精神,並且以經營海洋實務為證捍衛島嶼主權。臺灣典藏翔實、豐富的歷史檔案,不乏清政府、北京政府、國民政府管理南海諸島實務的珍貴紀錄。例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所典藏《外務部檔案》,保存清末中日東沙島主權交涉、清末官員驅離東沙島日人、清政府籌設東沙島燈塔專卷,可據以分析清政府捍衛東沙島主權的努力,與籌劃海事建設的歷程。該館典藏的《外交部檔案》,清楚記錄民國時期中日南海漁業爭端、北京政府籌建東沙島無線電氣象臺,與開發西沙群島資源,可據此梳理北京政府管理南海諸島事務,以及捍衛南海主權的實況。國史館典藏的《外交部檔案》,有國民政府時期開發西沙群島各項資源紀錄,可據之考察中國經營島嶼實際狀況,和中法兩造主權爭議。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保留北京政府海軍部遣離在東沙島活動的日本人、開發東沙島與西沙群島產業計畫,以及國民政府海軍部接管東沙島燈塔與後續管理作業,籌劃開發西沙群島而與日本、法國走向衝突。除此之外,尚有戰後國民政府重整東沙島氣象臺作業實錄。總之,透過這些翔實的檔案資料,可以清楚觀察清政府、北京政府與國民政府經營南海諸島的實際樣貌,以及不同階段面臨的內外挑戰。是以,特別以南海諸島海事建設為主軸,編選《民國時期南海主權爭議:海事建設》,共計二冊,俾利有興趣者參考應用,探索百年來中國經營南海島嶼燈塔、無線電報與氣象作業的成果,從實務面詮釋中國捍衛南海諸島主權的歷史事實。


----------------
  1. [註1]許峰源,〈東沙島氣象建置與南海主權的維護(1907-1928)〉,收於王文隆等著,《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頁183-188。許峰源,〈晚清張人駿捍衛南海主權的努力〉,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主辦,「近代歷史的人事物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17年11月17日。
  2. [註2]許峰源,〈蔣中正捍衛南海諸島主權的努力(1945-1956)〉,《海洋文化學刊》,第22 期(2017年6 月),頁23-56。
  3. [註3]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編,《外交部南海諸島檔案彙編》(臺北: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1995)。
  4. [註4]早期臺灣衛生條件不佳,80%以上人口苦於寄生蟲威脅。日本引進對抗寄生蟲方法,讓患者服用煎煮過的海人草湯汁,以收功效。1907年,日商西澤吉次發現東沙島擁有海人草、鳥糞、貝類資源,集結漁民前往開採,引起清政府注意。參見許峰源,〈從海人草的開發考察我國東沙島主權之維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內政部、國史館、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主辦,「多元視角下的南海議題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史館,2014年9 月1日。
  5. [註5]許峰源,〈東沙島氣象建置與南海主權的維護(1907-1928)〉,頁188-205。許峰源,〈許繼祥捍衛南海主權的努力(1920-1928)〉,收於劉維開主編,《1920年代之中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頁151-169。
  6. [註6]許峰源,〈中國海洋事務建設與南海主權的維護(1912-1937)〉,收於廖敏淑主編,《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頁97-130。
 

延伸閱讀


民國時期南海主權爭議:海事建設(一)Link

民國時期南海主權爭議:海事建設(二)Link